湿地的定义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湿地(wetland)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湿地的功能: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是巴西中部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沼泽地(Pantanal),面积达2500万公顷。
中国湿地
指中国境内的湿地。中国拥有湿地面积66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20世纪中後期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到1990年代中期,已有50%的滨海滩涂不复存在,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质因污染失去了饮用水的功能。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後,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中国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的规划和执行工作。
湿地的破坏因素
近几百年来,湿地遭到了严重破坏。虽说湿地干涸是自然进程的必然结果,但当前不少湿地的迅速消灭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联系。(1)土壤破坏是破坏湿地的一大因素。人类不合理使用土地,导致了土壤的酸化与其他形式的污染,这严重破坏了湿地内的生态环境(2)环境破坏。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这一类污染造成了水体营养化、石油泄漏污染等重大破坏,导致成千上万的水生物及鸟类的死亡(3)围湖、围海造田。这一类经济活动会直接地减少湿地面积。比如我国洞庭湖。当今地洞庭湖面积与几百年前的形成鲜明对比(4)河流改道。这一类工程虽说大大地对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也对防洪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却影响了河流对湿地的水量补给作用。比如我国的一些河流截弯取直工程,就破坏了一些湖泊。
湿地恢复:
湿地恢复,又名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关键在于根据湿地恢复的流程,制定可行、合理的湿地恢复方案。
主要步骤包括:
1、对湿地退化状况的调查与评价
2、确定湿地恢复区域
3、湿地恢复区域的本底调查
4、确定湿地恢复的目标
5、使用参照点,即在该区域中能代表恢复湿地类型的受干扰最小的湿地,以此来代替恢复区域退化之前的湿地状态
6、选择恢复方法,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
7、实施湿地恢复工作
8、湿地恢复的监测
9、湿地恢复的长期管理
10、湿地恢复的综合评价
湿地公益
湿地国际联盟(WIU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ILEC)、联合国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遗产基金会等多个国际组织及公益基金与中国湿地联盟(WAP公益保护组织)、中湿绿联国际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在全球,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世界遗产保护及环境教育等。
世界湿地日主题
为了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开展纪念活动,每年有一个主题。
199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是生命之源
199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之水,水之湿地
199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
2001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
2002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
2005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2006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减贫
200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鱼类
200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200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201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森林
2012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旅游
湿地公园
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湿地公园功能
生态保护功能、生态旅游功能、生态教育功能、生态研究功能
湿地公园的特点
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
湿地公园的作用
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性和种群协调性,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夫人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湿地公园的意义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盒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1、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是城市湿地公园标志性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区域。
在重点保护区内,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季节性的限时禁入区。
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或称协调区,采取较严格的管理措施,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建议城市湿地公园都应划定不少于公园面积10%的区域做重点保护区,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2、资源展示区
一般在重点保护区外围或邻近地段建立资源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不同的湿地具有不同的特色资源及展示对象,以开展相应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该区域是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关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区内设施数量不宜过多,设施内容以方便特色资源观赏和科普宣传为主,设施构造以粗朴简易为佳。
3、游览活动区
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应控制娱乐、游憩活动的强度,要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研究管理区
研究管理区是城市湿地公园中研究和管理人员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一般应在位于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并与外部道路交通有便捷的联系。设置研究管理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所有建筑设施尽量小体量、低层数、小密度、少耗能、少占地,并且尽量绿树浓荫覆盖。
中国湿地公园划分
中国现有两种类型的湿地公园,即“湿地公园” 和“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分“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两个等级,其中“国家湿地公园” 由中国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
“城市湿地公园”则是“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设立。
《湿地公约》
《湿地公约》是全球性政府间保护湿地及其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公约。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责无旁贷地要认真执行该公约的各项规定,履行缔约国的义务,保护好湿地不仅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更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2000年,由国家林业局牵头,外交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等国务院17个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公布实施。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2005年,由国家建设局牵头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实施,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2010年2月 林业局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目前中国已经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共39处。
1.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
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名录
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 <
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内蒙古 <
宁夏银川 <
山东滨湖 <
安徽 <
湖南 <
湖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 <
湖北 <
浙江 <
江苏 <
江西孔目 <
吉林 <
辽宁 <
青海 <
云南红河 <
广东 <
海南 <
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宁夏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
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
河南 <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国际组织
湿地国际 <
湿地联盟 <
湿地科学家学会 <
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ICBP)
国际水禽湿地调查局(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 re-search bureau)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 <
湿地相关网站
湿地中国: <>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官方网站,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官方站:<>
中国湿地网:<>(湿地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非官方网站)
湿地植物的特征及分类
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湿地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据调查统计,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5科815属2276。苔藓植物有64科139属267种,其中以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种数最多,其次为柳叶藓科(Amblyategiaceae)、泥炭藓(Sphagn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蔓藓科(Meteoriaceae)等。蕨类植物有27科42属70种其中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种数最多,其次为木贼科(Equiset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裸子植物有4科9属20种,包括松科(Pinaceae)、杉科(Cryptomeria)、5麻黄科(Ephedraceae)和买麻藤科(Gnetaceae)。被子植物有130科、625属、1919种,以禾本科(Gramineae)种数最多,其次是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唇形科(Labiatae)、蓼科(Polygonaceae)、毛茛科(Raninculaceae)和黎科(Chenopidiaceae)等。
在我国湿地植物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野6种: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宽叶水韭(Isoetes japonica)、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水杉(meta sequoiaglyptostroboides)、莼菜(Brasenias chreberi)、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 rostratum),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等11种。
全球变暖及湿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是近年人类密切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它是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与“汇”(CH4、N2O的“源”,CO2的“源”与“汇”),因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又有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布、结构、功能等造成巨大影响,并有可能引起温室气体源汇的转化,从而对气候系统形成反馈。特别全球变暖将会影响到海洋的热量收支状况,从而导致海平面的上升。低平海岸区是全球变化敏感地区,因为海平面上升,对低平海岸区威胁极大,将引起海水倒灌、地下咸水入侵等灾害发生,影响海岸带湿地的变化和海岸资源的承载能力。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不同类型湿地温室气体源汇过程、通量模型、不同水平温室气体排放的气候效应、全球环境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如加拿大利用温度/CH4通量和水位/CH4通量的回归模型模拟加拿大北部沼泽对CO2加倍的响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展开,目前主要集中在湿地C、N、O、S循环和温室气体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绩。
城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