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本周五)开始,第七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即将与大家见面,由于前六届的成功举办,论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影响日益广泛,主办方也深刻意识到论坛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近年来,论坛逐步将关注的焦点从经典本身向当代时事转移,更加注重经世致用方向发展。而注重经世致用,给论坛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特色与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必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次论坛的与会专家纷纷就国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文化与会通精神》一文中,重点探讨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中的会通精神,强调这是“优良的学术传统,在今天需要从现代意义上去加以理解。海峡两岸的人文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中应努力做到中外贯通。”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先生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重建对未來全球文化发展的意义》一文中指出:“我们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承袭者而已,我们更肩負着检讨、批判、创新文化的责任;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无意识地承继传统文化的‘客体’而已,我们更是重新评价传统文化,进而创新传统文化的‘主体’。”
作为当代书院的典范,筼筜书院对于当代书院建设也给予倾力关注,在此次论坛中,特别邀请了多位当代书院的研究专家,对书院建设的方向和途径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意见,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的田建荣教授就发表了《中国当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的论文;筼筜书院王维生院长也发表了《旧学与新知、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探索当代书院建设与运营》一文。
学者们对深刻影响当代人生活的互联网现象对推广国学的影响也予以关注。广州大学吴小强教授在《传统与未来:儒学经典传承路径探微》一文中提出:“在今天互联网﹢时代的新时代,中国文化经典传承的路径除了传统道路之外,毫无疑问,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特别是微信模式,是传承中国文化经典极富信息时代色彩的有效路径,值得面对和拥抱。”
从本届论坛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视野越来越广泛,也更具创新性,这赋予了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确保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不断,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