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

发布日期:2010-03-26  作者:中国公园协会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概述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轮渡5分钟可达。面积1.87平方公里,2万多人,为厦门市辖区。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主要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环岛路、鼓浪石、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滨浴场等,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全国35个著名景点之一。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鼓浪屿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2007年5月8日,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u=1163857759,2548677593&fm=21&gp=0
  历史
  鼓浪屿开拓于宋末元初,原名“圆沙洲”、“圆洲仔”。明朝改称“鼓浪屿”。 郑成功曾以此为军事据点屯兵操练,对抗清兵。目前日光岩上尚存有当时建造的水操台、石寨门故址。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曾占领鼓浪屿,直到1845年撤军。1843年后,厦门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占领台湾,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政府决定请列强“兼护厦门”。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这段时期,有很多传教士来到鼓浪屿,他们建立的学校对中国现代教育有重大影响,例如: 1898年,英国牧师韦玉振与夫人韦爱莉到鼓浪屿传教时创办的“怀德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现已更名为日光幼儿园)
  时间线
  宋元时时称圆沙洲,明代始称鼓浪屿。因为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潮拍击,中间冲刷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海浪扑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响,人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得名。据考证,鼓浪石系一亿零八百万年前中粒花岗岩经历漫长岁月受到海水冲蚀逐渐形成的。
  宋代有一李姓人氏上岛开发,捕鱼晒网,耕作生息,以后繁衍兴旺,逐步形成内厝澳(「内」系「李」字的厦门话谐音),现在是鼓浪屿的一条街。
  元代,厦门设立千户所,鼓浪屿当有兵员守御。
  明初,厦门设立中左守御千户所,鼓浪屿开始设立汛口,建有墩台,派弁兵防守。嘉靖间,参将玉麟抗击倭寇于鼓浪屿海面。万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题「鼓浪洞天」四个大字,这是鼓浪屿正式得名。明未,郑成功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建有龙头寨,寨门至今尚存。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日光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门故址。
  清初,又设鼓浪屿澳,为厦门五大澳之一,由提标前营管辖,派澳甲管理商船、渔船、渡船。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厦门设立闽海关正口,鼓浪屿设青单小口。这时的鼓浪屿,已相当繁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