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七星公园

发布日期:2014-09-04  作者:中国公园协会
  桂林七星公园位于漓江东岸,占地120多公顷,是桂林市面积最大、景致最集中的综合性公园。在解放桥向东望去,可见由普陀山四峰与月牙山三峰组成的七座山峰,其排列布局宛若北斗七星,总称七星山,公园因此而得名。园内山峰秀丽、流水清澈、石林奇峻、洞穴幽深、风韵独特,荟集了山、水、洞、石、庭院、动植物、文物等精华,其主要景观有花桥、普陀山、七星岩、驼峰、月牙山、龙隐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广场等,是旅游者的必游之地。
  花桥 是桂林最古老的桥,始建于宋代嘉熙年间。它位于公园正门,横跨在小东江和灵剑溪汇流处之上,全长135米。桥面有风雨长廊,桥亭覆绿色琉璃瓦,桥身为磐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每年春夏,花开烂漫,繁花似锦,桥两岸遍植桃花、翠竹,小桥掩隐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中,花桥因此而得名。现桥是1965年依原式重修的四孔桥,青石所砌。桥下,四个半圆的桥孔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形成四个玉盘,状如满月,正如“四轮明月伴芙蓉,半入澄江半化虹”诗句中所颂的 “花桥虹影”之美景。
  普陀山 是七星公园的主体。由七星山西北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海拔265米,因山上供奉观音菩萨,俗称之为普陀。普陀山景观丰富,岩洞、亭阁很多。其中七星岩最为著名,亭阁则以栖霞亭、碧虚亭一组构筑尤为别致。山的西麓有元风洞,盛夏酷暑,此处却凉风习习,从这里沿桂花林荫道北行不远是普陀门,入门上山。山上有普陀石林、普陀楼、观音洞、玄武阁等多处景观。直至天矶峰上的摘星亭,登亭极目四望,便可观赏到宋代大诗人刘克庄所写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壮丽景色。
  普陀山文物古迹甚多,仅石刻就有200多件,最珍贵的有唐代颜真卿的“逍遥楼”、宋代范成大的《碧虚鸣》、明代的“龟蛇合一”浮雕。
  七星岩 又名栖霞洞、碧虚岩,位于普陀山西侧山腰。在漫长的岁月里,雨水不断渗入,溶解石灰石,并在洞内结晶,于是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石花等,并有许多瑰丽奇绝、妙趣横生的景致,被誉为“神仙洞府”。七星岩雄伟深邃,景致壮观,洞分三层,整个游程814米。现供游览的是中层,分为6个洞天,最宽处43米,最高处27米,洞温常年保持在20℃左右。从隋、唐时代起,七星岩就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刻,明代画家张文熙称之为“第一洞天”,并刻于石壁上,成为游人入洞观赏到的第一个景观。
  月牙山 位于普陀山南面,由七星山南面七座山峰组成,因山腰有一月牙岩石,远眺如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山有月牙楼,此地的素食有百年历史,尼姑面最为著名。沿山麓小道西南而行,可上到伴月亭,由此观看花桥倒映于清澈的小东江中,极富诗意。再向前不远即可达月牙岩和襟江阁。顺山势南下便进入龙隐洞。洞顶上有条天然蜿蜒的龙形石槽,洞口书有“破壁而飞”四个大字,传说此处为矫龙腾空而去所留下的“神龙遗迹”,古人由此而留下“飞腾不知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开”的诗句。
  桂海碑林 龙隐洞以及附近龙隐岩内碑刻如对,以至于“壁元完石”,故称桂海碑林。碑林共有石刻220多件,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形式多样,有诗、文、歌、赋、对联、图象等,书体有楷、草、隶、篆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欣赏价值。
  骆驼山(驼峰山)位于普陀山后,其状酷似一只蹲在地上的骆驼。又因其像一只古代的酒壶,又称它作壶山。明代末年有江南名士隐居于此,遍种桃花。每年春天,桃花繁盛,花开如红霞一片,仿佛给骆驼山披上赤霞,景色极其优美,古人称之为“驼峰赤霞”的景观,是桂林十大景之一。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山旁的盆景艺苑内与中国民间人士举行环保座谈会后,在骆驼山前的草坪上,发表了环保演说,并一边手摇一把桂林的折扇一边说,并诙谐地称之为“节能空调”。
  “华夏之光”广场 位于普陀山与月牙山之间,总面积13520平方米。它有两件大型艺术品:一是华夏之光石雕壁画,全长106米,高5米,由100多个石雕组合而成,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科学技术等先进成果为一图,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精华;二是世纪宝鼎,其高4.6米,四足举鼎,立于圆形的花岗岩台座内,象征着国泰民安。大鼎重达24吨,是用整块曲石雕刻而成。这两件艺术品构成七星公园的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