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园林局下属公园

发布日期:2014-09-04  作者:中国公园协会
    黑龙潭公园位于昆明市北市区的龙泉山,公园占地91.4公顷。公园由上观、下观古建筑群、龙泉探梅、杜鹃谷、红枫岭四大景区和烈士陵园组成,是云南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黑龙潭公园除保持传统的上下观景区,古树名木区外,近年主要在后山开辟了梅园景区和杜鹃谷景区 。
  黑龙潭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集观赏、娱乐、休闲、科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环境,1961年公园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观建筑群占地面积6480平方米,建筑面积2540平方米,为五进十三所大小院落,存有古石刻名碑33块及1961年1月22日郭沫若游黑龙潭时的题词碑。下观占地面积1543平方米,建筑面积872平方米、黑龙宫内原有塑像在“文革”中被毁,殿宇经多次修缮,保存较好。黑龙潭以唐梅、宋梅、明茶“三异木”闻名于世。
  梅园景区
  梅园景区位于上观古建筑群的西北面,占地面积520亩,该园始建于1991年9月。一二期梅园工程建设共投资450万元,新建梅园28.5公顷,种植地栽梅82个品种,经2003年的梅园北扩建设,梅花数量已达到12000余株,品种近150个,现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山水梅园;梅园于1994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命名为“龙泉探梅”,为昆明新16景之一,并举办“四省五市梅花展”。1995年举办全国第四届梅花展。从199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的昆明梅花展,至今已举办了十届。2003年又成功举办了中国第八届梅展,是全国唯一地举办了两次全国性梅展的梅园。“龙泉探梅”分为梅花精品园区、赏梅区、梅花艺景区、品种区和果梅区四个景区,2003年贷款100万元进行梅园扩建并首次引种了独特品种“美人梅”。
  赏梅区紧接公园后大门。在景区前白瓷镶嵌的“梅”字面积达56平方米,并竖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词句的石刻。赏梅区依山傍水,建有水榭和亭廊、喷泉,冬末春初,入园赏梅,可领略到“且喜东湖春来早,红梅万树一齐开”的景观特色。
  梅花艺景区设在“龙泉探梅”入口处的异石园,园内建有“文化斋”阁廊。艺梅区内以园艺古梅盆梅装点成景,赏梅观景,稀、老、瘦、奇一应并存。
  梅花品种区,位于半山腰,上连红枫岭,下接艺景区,在品种区内建有梅花品种展厅,园内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珍稀梅花台阁绿萼、粉台阁、红怀抱子等12个品种,优良品种“大宫粉”、“小朱砂”、“变绿萼”等70多个。
  果梅区,建在梅园的最北面。汇集了滇中、滇西、滇南的果梅树2000多株,果梅花洁白芳香,花期早,连片栽种与其他花木相接;花开时,雪梅香涛,令人浮想联翩。
  梅园四周遍植松竹,以其配景与梅花相映成趣,把梅风骨、松的坚贞、竹的气节融于一园之中,形成“岁寒三友”的特色景观。梅园内共建有各种园林小品建筑16座。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在梅园上方定风塔一侧营造了“迎香港回归纪念林”。占地2公顷,共种植了红枫树1997株,并竖了高5.8米,宽1米的形似帆船的石刻纪念碑。2005年又新建了秋色景观大道种植了季相植物2000多株,每逢秋季,半山红叶与满园桂花相映形成“八月桂花遍地香,片片红叶随风展”的奇特景观。
  杜鹃谷位于“龙泉探梅”北面山谷,为昆明地区最大的观赏杜鹃园,占地250亩,植有野生杜鹃、自然杂交种杜鹃、春鹃、夏鹃共26个品种,共5万余株。每逢春季,满山杜鹃竞相开放,红、黄、白、粉红等各色花瓣重叠,争奇斗艳,呈现出花海人潮景观。
  定风塔高13米,为七层八角密檐实心塔。“定风塔”又名文笔塔,传说此塔能把北来的寒风定位,黑龙潭才得以“四时烟雨半山云”。此塔始建于明代。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过。七级塔身由白云石垒砌,雕琢精细,造型端正,塔上刻道教四方神名,还刻有《重修五老山定风塔记》及道教《玉皇心印妙经》等。2000年公园投资2万多元重修定风塔。
  梅花科研成果
  1997年,开展梅花品种鉴定课题研究,4年来课题组对公园4000多株地栽梅和600个古梅桩进行了鉴定和保存,不断进行梅花品种繁殖,截至到2001年底初步确立梅园有96个品种,其中15个品种是过去从未有过记载和报道的,黑龙潭梅花品种占了全国梅品种三分之一的数量,位居西南第一,全国第二,已经具备建成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和梅品种基因库的条件。“黑龙潭梅园品种鉴定、引种、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获得2004年昆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