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满都海公园

发布日期:2009-12-19  作者:中国公园协会
  满都海公园地处乌兰察布西路南侧,南接内蒙古大学,北靠内蒙古党校,东与内蒙古医院隔街相望,西邻内蒙古图书馆,是区域性的文化休息综合型公园。
  “满都海”源于“满都海彻辰夫人”的名字,蒙语意为“兴旺发达”。满都海彻辰是成吉思汗的嫡系远孙巴图蒙克(达延汗)的夫人,她为蒙古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了纪念她,公园取名为“满都海公园”。
    1931年,原绥远省,农林试验场在这里开荒试种稻谷;1951年到1952年,将这片稻田改造成片林,主要种柳树,有少量杨树,当时面积40公顷。1956年划拨给内蒙古大学建校用地18公顷,公园剩余面积22公顷,由于无人管理,污水垃圾遍地皆是,严重影响市容。从1960年开始,政府重新规划,发动群众植树造林。1973年投资兴建,挖湖堆山,改造地形,绿化植树2万余株,开辟水面6公顷,砌筑湖岸1120延米,修建码头一处,上岸台阶4处、基本形成了一个湖溪相连的双循环水系,1979年以后又修了环形园路,入口广场,上下水道,铺设了电缆,设置了园灯,园椅,修建了园桥8座,庭廊3处,打水源井两眼,蒙古包、花卉温室、花展馆等园林建筑和冷饮、小卖部等服务性建筑。于1980年10月1日正式开放,占地总面积22公顷,(110名职工),几年来,公园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建美化修建了各种亭、台、桥、阁等园林建筑,园林设施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同时,大量栽花种草,配置山石,花木,已形成了片山多致,寸草生情,步移影异,层出不穷的艺术效果。
  满都海公园布局紧凑,造景手法多端,主景与背景虚实并举,山、路、桥、水搭连。河湖环绕,河上架桥设亭、河边栽花种柳,“藕塘烟雨”、“刺勒天苍”、“古丰轩阁”、“怡红青坞”、“广群园芳”、“方壶桥”、“望青桥”、“飞虹桥”、“惠仙桥”己形成一个景色各异的园林艺术景观。
  1981年,日本友好参观团一行七人在园内栽植了18株云杉,象征“中日友好”公园为了做永久性纪念,做了一个石灯上面书写“中日友好万古长青”四周设栏杆,种植草坪,作为一个纪念性小景区,1985年,澳大利亚代表团在此种植了一株桧柏。
1997年,根据国家“211”工程需要,将满都海公园东西整体面积4公顷划拨给内蒙古大学,相应满都海公园占地总面积缩减为18公顷。
  随着社会进步,时代的呼唤,满都海公园于2003年9月免费开放。2004年市政府将满都公园作为重点改建项目之一,为提高城市品位,将满都海公园建成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展示呼和浩特市改革开放形象的窗口,这次改建方案主要由湖、山路、广场、局部 硬化、石景刻字组成,利用植物和园林景观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考虑人在运动中的生理、心理需求,通过阶段性绿地空间领域,渗透性、空间连续性、方向性的创造和交通组织优化使得人与绿地空间,交通空间的沟通更加和谐,将各具特色的园林绿地置于公园轴线的节点上,以植物配置为映衬,风格各异的绿化造型为点缀。
  满都海公园是一个足以代表呼和浩特市的标志性公园,她所展示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绿化造型、雕塑作品等。赋予了满都海公园崭新的生命力。强烈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体现华夏民族和内蒙古民族文化特色的不同主题的绿色可空间。构成满都海公园的“绿文化”,以民族、现代、生态为主题的雕塑、浮雕作品作为不同空间的主体,散落于公园的各轴线节点处,似珍珠般串联在公园中。为各类人提供了舒适、方便、安静、安全、优美的富有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宜人环境。
  满都海公园录属呼和浩特市园林管理局下属二级单位,性质为差额事业单位。下设4个班组,办公室、综治办、养护组、卫生组。全员现有职工53人,男职工22、女职工31人。公园行政主任一名,支部书记一名,副主任一名。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人,技师4人。目前公园占地总面积18公颂,水面面积4.6公顷,硬化面积3.3公顷,现有树木49余种,共7618株(丛)。其中乔木3717株、灌木3901丛,主要杨柳科、蔷薇科、木樨科、忍冬科和常绿树种松科、柏科植物较多。五叶地锦40.4平米,牡丹园现有牡丹、芍药共217株,花坛花带3600平米,绿篱共6个品种(小叶女贞、紫叶小檗、桧柏、侧柏、绣线菊和暴马丁香),计966.46平米,草坪13094.2平米,绿化面积14.75公顷,公园绿地率81.97%。近年来满都海公园以其独特的园林风貌,吸引了区 众多的游客。年均客流量60余万人次,日均客流量2000人次,节假日最高客流量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