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本站首页 > 专题活动 > 正文

2016上海公园“园艺大讲堂”第一季度活动回顾

发布日期:2016-04-07  作者: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

  作为2016年上海市民绿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公园“园艺大讲堂”在“中国绿化基金会”和“绿色上海专项基金”的全力支持下,秉承园艺进家庭的理念,为市民提供免费学习园艺知识的机会。
  2016年公园“园艺大讲堂”自1月3日起正式开讲,累计在全市16个区县的23个教学点开展讲座70余场,3000余人参与了讲座和活动。同时,在“上海花讯”微信公众号开展空中“园艺大讲堂”,发布相关的课程信息和内容,无法到场参与学习互动的市民提供学习园艺知识的机会和渠道,覆盖人群达10万。
  一、内容丰富
  公园“园艺大讲堂”以公园为主要阵地,为市民免费提供学习园艺知识的机会,课程内容涉及家庭养花、多肉栽培、插花艺术、花园管理、盆景赏析、绿化科普等方面的70余门课程。
  根据季节需要推出时令课程,如1月份推出水仙花雕刻、多肉植物的冬季养护管理、冬季树皮欣赏、家庭节日花卉布置等;2月份推出君子兰的冬季养护、元宵插花讲座、植物果果科普讲座、二十四节气多肉养护法等;3月份推出家庭月季花的栽培和管理、2016上海(国际)花展赏花全攻略等等。
  公园教学点也结合公园活动或特点推出相关课程,如古猗园结合民俗文化节的举办剪纸讲座和兔子灯DIY等活动;莘庄公园结合梅花展推出梅花品种及赏梅要点、梅花及梅花盆景的花后修剪和日常养护;动物园结合生肖文化节推出你所不知的美猴王等讲座。公园“园艺大讲堂”的课程安排在内容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特色鲜明
  2016年公园中心在统筹全市公园教学点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园艺大讲堂“特色教室建设,分别在虹口区的和平公园和鲁迅公园、徐汇区的康健园建设插花花艺特色教室,在滨江森林公园建设花园管理特色教室以及在宝山区的炮台湾湿地公园建设少年科普基地特色教室。各特色教室主要围绕插花花艺和花园管理推出系列课程,以满足高阶园艺爱好者的需求。
  与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合作,在两个区的三个公园推出插花花艺系列课程,以插花为主题,全年开展12次系列讲座,围绕插花基本造型理论、东西方插花等内容开展教学,专业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现场表演的方式,给学员一个最直观的教学体验。
  与虹越园艺开展合作,在滨江森林公园推出“花园管理”系列课程。花园管理课程计划推出12期系列课程,全面为学员介绍春、夏、秋、冬四季花园管理的要点(如水、肥管理等),适合种植的植物种类,基质、肥料的选择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等,专业教师还将解答学员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您没有花园,也可以自我变通老师讲授的内容,布置自家阳台或室内空间。讲堂放在公园,我们便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师还会带领学员到公园中认识一些常见的庭院植物,让学员直接感受到植物设计、动手种植和亲自观察的魅力。
  公园中心在全面推进“园艺大讲堂”的过程中,也相继推出特色系列讲座,家庭园艺就是其中一个系列。“园艺大讲堂”家庭园艺组由行业专家组成教师团,就家庭养花技术、室内空间的植物摆放、窗阳台绿化布置、 家庭养花常见病虫害防治、家庭阳台保健观赏蔬菜种植、家庭多肉植物栽植讲座等主题开展巡回讲座。
  三、覆盖面广
  自2015年9月“园艺大讲堂”试点工作启动开始,公园中心就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区县重点公园张贴海报,扩大公众的知晓度和覆盖面。学员招募采用多种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主要通过“上海花讯”、“上海绿化市容”和“绿博士”以及公园教学点的微信公众号等招募,线下主要采用现场招募和社区联动的形式,尽可能扩大招募渠道,使更多的市民受益。
  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阶层市民对园艺以及相关文化的需求,推出针对不同人群的课程,如家庭养花系列课程适合社区居民自家有养花的人群、多肉植物养护或拼盆等普遍受年轻白领欢迎、叶脉制作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等推出的亲子课堂。
  在每月推出常规课程的同时,适时开展园艺大讲堂主题活动月活动。将在4月以铁线莲为主题,举办多场主题讲座。拟定地点:黄浦(人民公园)、普陀(长风公园)、长宁(绿管中心)、徐汇(植物园)、浦东(滨江森林公园、梦花源)。具体时间和地点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外发布。
  四、反响强烈
  根据课程评价表的汇总情况,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普遍较高,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家庭植物种植栽培、学生科普类活动、和参与制作和互动类活动等。
  很多热门课程更出现一席难求的情况,如“花园管理”特色课程的学员招募公告在公园中心“上海花讯”微信平台发布后,听课名额在一小时内就被抢光,可见市民对园艺的爱好和热情。古猗园“兔子灯DIY”和辰山植物园“家庭月季花的栽培与管理”微信招募名额也频频出现秒杀的节奏。
  更有热心参加“园艺大讲堂”的学员通过微信留言等方式将个人的学习体会和对教师的评价等反馈给我们,这些宝贵的信息也将有助于我们改进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