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G系统又称被子植物APG分类法,即基于演化历史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该系统以亲缘分支为手段,以单系群作为原则,利用分子生物学数据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1998年该系统首次发表,完全颠覆了传统植物形态分类系统的基础结构,很多科的范围也有较大变动。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分子证据获得手段的加强及其他证据的补充,今年(2016年)APG系统已经发表第4版,框架已基本稳定,其结论也得到主流学界的认同。基于同样手段,苔藓类、石松及蕨类植物、裸子植物都有了较为完备的分子系统。APG系统在国外各植物园和标本馆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如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888万份)、邱园标本馆(700万份)、瑞士日内瓦植物园标本馆(600万份)、密苏里植物园标本馆(650万份)等,全部已经按照APG系统对馆藏标本进行了重新排列。
然而,在中国,学校的教材、专业机构的志书专著,标本馆、数据库,教育教学、科学普及,几乎看不到对APG系统的介绍及应用。其原因主要有:传统分类观念根深蒂固;认为APG系统结果“不自然”;同科植物形态差异较大;对系统发育(Phylogeny)和支序分类学(Cladistics)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APG系统相关资料,尤其是中文资料较少;无人推广APG系统在各相关领域的应用。事实表明,APG系统可以在形态上简明直观的解读。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建园之初,全园标牌、引种登记系统都已按APG系统进行排列。随着与之相配套的科普活动,APG系统得到了良好的宣传及推广,认知度也得到很大提高。植物园是普通大众接触植物分类的主要场所,在中国各植物园和标本馆使用并推广早已在国外普及多年的APG系统迫在眉睫。
在此环境下,经多位馆员和馆长马金双教授讨论后,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决定与国际主流接轨,将馆藏的十万余份标本全部由目前所采用的恩格勒系统(1964版)切换为最新发表的APG IV系统。整个工作从2016年6月开始进行,经过对目前馆藏迅速而妥善的重新规划、编程、计算,在多位实习生的协助之下,历时近四个月,完成了已入柜馆藏标本的系统切换和重新排布,这将极大地方便国内外专家入馆进行查询、鉴定和交流--对APG系统不熟悉的专家,标本馆将另有对比标牌系统辅助查找。
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立足华东、面向全国,聚焦于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和关键类群,致力于标本收集和基于凭证的植物多样性编目。标本馆占地1561.5m2,已经收集标本 12万份。标本馆采用数字化标本采集新模式,并制订了严格的标本采集、制作、保藏规范,为辰山植物园的科研和活植物收集工作提供了基础的标本材料和技术支持。另外,标本馆创建了专业机房,为科研数据提供了可靠的海量存储空间与基础运算平台,创建了数字植物标本馆系统与活植物管理系统,对标本与科研数据均进行数字化管理工作。(文:钟鑫 葛斌杰 /图:葛斌杰 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