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本站首页 > 园林知识问答 > 正文

园林基础知识讲座

发布日期:2015-05-01  作者:中国公园协会
一、园林溯源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
  聚落附近的种植场、果木蔬圃 ,园林雏形  萌芽 。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封闭的内向型园林: 园(颐和园)、苑(上林苑)、宫(故宫)、寺(潭柘【这】寺)、湖(西湖)、庄(避暑山庄),
成长而臻于兴旺 ,古典时期。
  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产业革命时期
  开放的外向型:公园、街道、广场、校园等公共园林
  注重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四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   现代
  森林公园、防护林带、园林城市、城市森林。
  园林与生态、城市规划三者紧密结合,跨学科、大尺度。
  中国园林起源 :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有】,指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
  中国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即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明清两代为我国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缘起:“LA”之争
  园林发展到第三阶段时,当时的业内领军人物美国人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ated  1822-1903)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称之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造景建筑艺术】(LA),并在哈佛大学开创相关专业。从此, LA成为西方大学中这一专业、国家的学会、学术刊物的名称的通用名词,并沿用至今。
  而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学科是于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创办的,当时的名称为造园专业。1956年大学院系调整时,此学科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参照当时苏联的模式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1964年又改名为园林系,由此“园林”成为我国学科名称、学术刊物、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的正式名称。
  爆发: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园林行业中能够听懂英语的人还很少,在一些学术会议上,聘请的英语专业翻译人士多将LA按字面意思翻译成“风景建筑”,同时,一些台湾学者正式将LA翻译成景观建筑。
  后来华南农大的王绍增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LA的翻译问题,文中写道“将landscape翻译为风景或景观是贴切的”,认为景观学、景观规划设计之类词汇应代替“园林”一词。
  “园林”派
  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为首的农林院校。
  业界泰斗:园林界的仅有的两位院士陈俊愉和孟兆桢,均为北京林大教授。
  “景观”派
  以北京大学为首的综合院校,以同济大学为首的建筑院校。
  业界领军人物:号称“南刘北俞”的刘滨谊与俞孔坚,二人均为留美博士。
  僵持:
  目前这场纷争已暂告一个段落,谁都没有完全说服谁,双方划分好各自的势力范围,该叫景观的还是叫景观,该叫园林还是叫园林。而中间的“楚河汉界”,则是“风景园林”。  
二、两大园林形式比较
  在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园林风格,有的则相应于成熟的文化体系而发展为独特的园林体系,使得这个历史阶段内出现了园林艺术百花争妍、群星灿烂的局面。
  这些受到各自母体文化哺育而成长起来的园林体系以及其它众多风格的园林,归纳起来无非两类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与风景式园林,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体系各有不同的创作主导思想,集中地反映了西方和东方在哲学、美学、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异。
  同样作为国家君主的行宫别苑,法国的枫丹白露宫(Fontainebleau)与中国的承德避暑山庄有着截然不同的布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