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本站首页 > 公园游记 > 正文

沙湖公园

发布日期:2014-12-24  作者:中国公园协会

8-3-3  纺纱济贫
任桐的母亲姓诸葛,她孝敬长辈,服伺夫君,以慈善来训育子女,乡邻都十分称赞她。
任母任劳负重,心胸博大,乐于助人。任桐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家里十分贫穷,离学校又远,任母让这位同学住进自己家里,吃住不收分文。其实,任家日子也很艰难,任桐下面还有一弟一妹,同学久住势必使任家雪上加霜。任母怕影响那位同学的学业与前途,每晚手摇纺车到深夜,用纺纱所得全力予以周济。任母的身行言教影响了任桐终生。
任桐21岁那年母亲病危,他小心进药伺候,母病渐现转机,不料几个月后,任母体虚精疲,溘然长逝。当时任家几乎一贫如洗,只好把家里的全部家俱卖掉,才把任母安葬。
8-3-4  虎口脱险
任桐10岁时到堂兄任子衡家里念私塾。有一天他打着火把回家,等他走到湖边,火把突然熄灭了。天非常黑,脚下的路很难辨识,若不小心,随时有可能掉进湖里。四野荒凉,任酮感到一阵又一阵地惊恐,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离他不远的前方突然出现了一个光球。任桐走一步,光球前移一步。就这样,光球一直引导着他走回家,然后消失。
等到稍稍长大一些,任桐到深山里的一座庙里去读书。有一天早上他起床后到厨房去打洗脸水。突然有一只野兽从厨房里跳了出来,把他撞倒在地。任桐在地上朝上一瞄,吓得魂飞魄散,原来是只老虎,正目光如电地瞪着他。这只老虎正在厨房觅食,看来是只饿虎。任桐暗想这次恐怕难逃一劫,就索性躺在地上不动。老虎见此人无伤害它的意思,瞪了他一阵,径自走了。朋友们听说此事后却说任桐有神保佑,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任桐认为朋友们期望他“富贵”实在是“燕雀之志”,两次奇遇化险为夷都是先人积德而得到的回报。他决心谨守家训,尽力行善。后来亲朋好友每每遇到急难,任桐总是大力相助。他背后从不说长道短,凡事以诚待人。哪怕是受人欺压,他也是平心忍耐。这一切为他后来打造琴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8-3-5  沪上遭骗
为了博取功名,任桐参加了三次乡试,都以落第而告终。他32岁那年(1900年),听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鄂改造书院,兴办学堂,便筹集了500元川资往武昌而来。经过上海 的时候,身上的钱全部被一个姓杨的人骗走了。任桐跟着追到宁波,住在一个叫张凝生的家里在。张家隔壁有一位邻居叫应子荣,问任桐来宁波有何贵干,任桐将被骗一事据实相告。应子荣这个人很讲义气,听了任桐的话后,与张凝生几次与姓杨的交涉,终于帮任桐讨回了被骗的钱。任桐十分感激应子荣和张凝生这两位朋友,与他们一起到普陀山、天童寺去游玩,应子荣和张凝生一直把任桐送到上海至武汉的客轮上。经过这一波折,任桐到武昌后,早已过了学校报名的期限,他只好找旅馆住下,等来年再考。一年后身上的500元花得干干净净。眼看无以为继,突然遇到了一个广东的名叫谭香谷的人。谭香谷见任桐的字、画很漂亮,就把他介绍到江夏金口商埠局去办文牍。到达金口的那天正是除夕,局里的同事正在吃年饭。任桐入席后却端不起酒杯来,他想自己在酒席上可以狼吞虎咽,老家的老父亲和妻儿还不知道怎么过年,就预支了三个月的月薪共18贯,换成了银元20圆寄回老家。
8-3-6  候补知县
在金口给人写文案收入微薄,养活不了一大家人,任桐找了一个机会回到省城武昌,去拜访一个叫刘渠川的观察使。观察使是监察各州、县官司吏的功过与民政情况的官员,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大小也是一个“官”。刘渠川问明了任桐的情况,给他指了一条路。
清朝的读书人要进入官场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举人或者是进士的资格,任桐三次考举人都以落第而告终,现在科举考试又废止了,这一条路已经消失了。二是纳捐,通过捐钱、捐米买一个“候补”的小官资格。刘渠川问任桐有多少钱,任桐分文没有,但他的诚恳和一手漂亮的字画使刘渠川大为赏识,答应送他五百两银子为他捐一个官。任桐简直不敢相信天下能掉馅饼,回答说:“初次见面,不好意思,回家考虑考虑。”从刘府出来,任桐找到老朋友谭香谷把这事对他说了。谭香谷也是靠纳捐买到“候补同知”官职的,办这事有经验。听了任桐的话。便邀他到黄鹤楼去细谈。两人路过斗级营捐局门口时,谭香谷改了主意,拉着任桐直接进入捐局找到了太守施燮甫,说刘观察愿意为任桐捐纳白银五百两。施燮甫回答很干脆:钱到了马上办。第二天任桐便到刘府表明愿意接受刘的捐赠,刘渠川却回答说手头没有现款。任桐再找谭香谷,谈话时旁边有一位从未见面的王式英,愿意慷慨解囊帮任桐垫银。银子送到施太守那里,太守非常高兴,不仅留他们吃晚饭,还当场委派任桐办理顺天、直隶两处赈灾捐款的差事,又把以前别人做的政绩都记在任桐的名下,当天晚上呈报直隶总督袁世凯,以“办捐得力”奏保一个“知县”。任桐清楚地记下了这一天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走出施府,回想瞬间发生的种种奇遇,任桐深悟佛的因果报应真是人间至理。
可是任桐的“官梦”始终未圆,一直到辛苦亥革命清朝被推翻,任桐“候”了整整十年,“知县”的官印终未到手。
8-3-7  隐居沙湖
任桐是在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来武昌的。有一天早上,他散步从武胜门出城,沿东北方向遛达,远望洪山、九峰、珞珈等山郁郁葱葱,群山环抱间有一像带子一样的湖泊,时隐时现,非常漂亮。他连忙打听这个湖叫什么名字。湖边的渔民告诉他,这个湖叫歌笛湖。明朝时,楚王朱桢住在城里的楚王宫里,他很喜欢听人吹竹笛,王宫旁的黄鹤楼,传说仙人曾在那里吹笛,李白还写过“黄鹤楼中吹玉笛”的诗。竹笛需要一个孔上贴膜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为了弄到上等的笛膜,楚王便叫人在城外的湖边种芦苇。所以这个湖叫歌笛湖。歌笛湖与长江相通,有人到湖边采沙,渐渐被人改称为沙湖。
任桐从小在景色如画的永嘉长大,所以他喜游名山大川,雁荡、西湖、秦淮、洞庭、珠江、长江三峡、北京等处都留有他的足迹,特别是他故乡的西湖,时时会引起他的思念。见到了湖水浩淼、远山苍翠的沙湖,他便将两湖联系起来比较。在任桐眼里,西湖像一个风尘美人,甚至像一个名妓,沙湖像一位大家闺秀;西湖的景致和文化都已展示给世人,沙湖充满野趣,深藏不露,正可开发。
辛亥革命的枪声震碎了任桐的“官场梦,凭着温州人的精明,他决意从商,一度任职于商埠局,后与人筹建盐业公司,因受当地官府欺骗,盐业公司没有办起来。任桐便开始买门面,做生意,逐渐发家。他在沙湖旁买了一处房屋隐居下来,从此不问时事,自号“沙湖居士”,表达了他对沙湖的由衷喜爱。
8-3-8  犬衔弃婴
民国五年(1916年)三月,任桐娶了一个姓邱的女子为妾。八月初五日他和朋友陈君任从武胜门出城,在沟口一带巡察商埠。那时这一带还是荒郊,方圆几十里很少有人烟。一路上坑坑凹凹,不易行走,隐藏在荒草芦苇中的小路很难辨认,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走停停。突然间,他们发现有一条野狗从前面不远的一棵乌桕树下窜了出来,那条狗的口里好像含着一件东西。野犬见有人来,十分惊恐,吐掉了口衔的东西窜逃而去。任桐和陈君任走到桕树前一看,原来是一包裹,布内有个出生不久的女婴,显然是被人抛弃到这荒湖野地里的。任桐脱下了衣服,小心把女婴包好,抱着她回到家里交给邱氏,让她抚养。邱氏十分喜爱这个小女婴,当作自己生养的亲闺女。他们给这女婴取名叫“我改”。可能寄望于由此改变这孩子孤苦的命运。
小女婴给任桐带来了好运,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越来越顺利。有了钱,一个打造园林的念头开始荫生。
中国的私家园林诞生于魏晋时期,成熟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历代官绅、富商、名士、隐者都有打造私园的雅好。到了民国时期,仅武昌一地就有私园数十处。任桐打造园林的目的不同于他人之处。一是他认为江南园林过于局狭,北京皇家园林太富贵,选址于沙湖,以浩淼为背景,正源于中国园林“巧于固借”的造园法式,把人工和天然有机融为一体。二是他认为沙湖虽美,但交通不便,四周荒芜,鲜为人知,必须要有人率先开发,并以此为起点,逐渐推广,把沙湖打造成能与西湖媲美的风景名胜。
民国六年(1917年)春,任桐在武胜门外沙湖西边的沟口购了一块60余亩的土地开始建园。此园正对汉阳琴台,任桐字“琴父”,于是便称此园为“琴园”。
8-3-9  愈挫愈勇
任桐建琴园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他有一定财力作后盾,不差钱;二是他擅长绘画,园中布置都可以按他谙熟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和理论为指导。按理说琴园建设应当顺顺当当。但是实际上天灾人祸频发,使他造园屡屡受挫。可贵的是他愈挫愈勇,痴心不改。
建园之初,工人们开始按任桐的设计建一座楼。不巧,任桐有事要去北平。等他在北平处理完事务返回工地,令人无比惊诧的事情发生了:眼前出现的楼阁完全不是他设计的带有中国传统、古色古香的楼,而是一座地地道道有异国风情的西洋楼。一查原因,是负责的工匠自作聪明为赶时髦擅自更改了设计。这座楼显然与全园风格相悖,必须拆除重建。按理说应由工匠负责赔偿,但任桐非常大度,不仅按订价白白支付了4000大洋,还给工匠们发了不少的补贴。